李宏曼在盛廷律所已有五年,她常开玩笑说,人力这份工作“做好了不易察觉,出了问题却格外显眼”。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常被忽视的岗位上,她成为了2025年6月获得盛廷专属奖——“极致奖”的员工。
作为人事专员,她既能在繁琐的工作中静心“抠”细节,也能在员工需要的关键时刻给予关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她却用五年如一日的细致和靠谱,把琐碎工作做到了让人敬佩的程度——这就是她诠释的“极致”。
事情无关大小,每件都要做好
在李宏曼看来,事情无论大小,每一件都值得认真对待。人事工作考验的是细节:从员工入职引导到离职手续办理,从档案整理到制度执行,每一个环节她都反复推敲、持续优化。“活儿谁都能干,但用不用心,时间一长,大家都感觉得到。”
今年五月,律所要集中招聘一批新人,她连续一个月从早上九点半到下午五点,几乎不间断地面试,平均每天面试十几个人。她说,那阵子“嗓子干到冒烟”,下班时“脑袋嗡嗡响”。八小时全用来面试,意味着其他日常工作只能靠加班完成——那段时间,她几乎天天留到很晚。
在盛廷五年,让李宏曼感受最深的是这里“舒适自由”的氛围。领导充分信任,无需天天监督,员工能够自主调整工作节奏。即便赶上招聘高峰需要连续加班(后续可调休),心理上也并不压抑——正因为整体氛围好,她才更愿意主动付出。
虽然追求效率,但招人这件事,她从不放松标准。“律所需要人力部门引进的是人才,不是人数,我们绝对不会为了凑数而招人。快的时候一周就能招到,慢的时候一两个月也遇不到一个合适的。我们得对律所负责,也得对求职者负责。招错人,人家来了一两个月就走,浪费的是彼此的时间。”
她坚持“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的原则。如果初期筛选的应聘人选反馈不佳,她会主动协调用人部门,挖掘招聘需求,根据需求实时调整招聘条件、拓宽招聘渠道,提高匹配的成功率。在筛选标准上,她把“人品”放在第一位。“人品听起来有点虚,但我会在面试中通过提问,观察对方的反应和细节,判断他的沟通方式和价值观。”她相信,能力可以培养,但品行难以重塑,这关系到团队长远的健康发展。
她是个效率至上、自带“发动机”的人。问到她为什么这么拼,她说:“事情反正总要做完,不如早做完早轻松。”她还说,在盛廷五年了,这儿早就不是一份冷冰冰的工作,而是一份要主动担起的责任。
单位不是机器,员工也不是零件
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李宏曼既是制度的坚定执行者,也是组织中有温度的连接者。所谓“温度”,往往藏在细节里。她坚信“在盛廷,每个人的付出都会被看见”。
在优化项目团队的积分奖励制度时,她从晋级标准到颁奖形式,不断与律师团队负责人马娜沟通打磨——哪怕是颁奖时应该单独拍照还是集体合影、怎样能更好地呈现获奖者的高光时刻,她都细致考量。“你做得好,有人认可,领导和同事都看得到你的进步——这比默默无闻要强,每个人都需要被肯定。”
单位不是机器,员工也不是零件。她希望,“被看见”的不应只是获奖者,而是每一个认真工作的人。
当员工家中有特殊状况,比如亲人生病、诞下新生命等,她总会以律所名义送上关怀:有时是一箱水果、一盒点心,有时是贴心实用的小家电,比如一只煲汤的锅。对于新生婴儿的家庭,她准备是更实在的尿不湿、婴儿摇椅等。
“东西不算贵重,但希望咱们员工能感受到:公司真的在意你。”
她也格外看重情绪价值的支持。察觉到同事情绪低落或难以适应,她会走近对方、倾听对方的困惑。有的同事专门来找她谈心,她会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安慰。“很多时候,她们并非是要一个解决方案,只是需要一位愿意倾听的‘自己人’。”一句“辛苦了”,一次安静的陪伴,也许就能悄然化解压力,让人重燃希望。
对李宏曼而言,荣获“极致奖”,不只是对她个人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人事”二字背后那份柔软而坚定的力量的一种肯定——她始终相信,好的组织,看的不仅是效率,更是温度;真正的“极致”,不在远方,就藏在每一天用心的细节里,藏在每一次“被看到”的微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