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崔馨元不仅是盛廷律所的一名执业律师,还是律所项目团队里年龄最小的组长。
24岁时,崔馨元从吉林老家来到北京,在昌平区租了一间小房子,专心备考法律职业资格证。她备考了三个月,一次就考过了。两年前刚到盛廷时,崔馨元还是一名实习律师。她形容实习律师一天的时间能分为两半:一半在沟通,一半在写材料。
对她来说,写材料不难,难的是沟通。
沟通的挑战
作为一个初入行的新人,崔馨元虽熟稔法条,却缺乏实践经验。在承办案件的过程中,她发现,律师要掌握的知识涉及的领域多、范围广,前期需要做大量的资料检索工作。尤其是案情复杂的案件,需要经过团队的探讨研究,才能形成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代理意见。好在盛廷推行团队协同办案的模式,这些有团队作为后盾,她没有什么顾虑。最让她发愁的是和当事人的沟通。
在做实习律师之初,崔馨元最怕和比她“专业”的当事人沟通。他们往往气场强大,思维活跃,语速快得像机关枪扫射,他们连续发问,并要求律师立马给出答复,这让崔馨元有些手足无措。有的问题她能直接解答,有的问题她需要查询确认,在如实地说明原因后,有时还是免不了被当事人质疑。
她还怕遇到另一类当事人,理解能力比较差,一个问题需要重复问十几遍,回答十几遍才能理解,她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耐心解答。这样的沟通确实很吃力,但也磨练出了她的耐心和沟通技巧。
“我像一只‘快乐小狗’,很容易原谅别人,也容易原谅自己。”崔馨元说,对于误解她的当事人,她很能理解,毕竟他们正面临着麻烦,心里肯定是焦急的;对于挨骂的自己,她也能自我宽慰,她说自己忘性大,坏情绪很快就能消化掉。她还说:“律师也会有困境,我还年轻,允许自己试错,只要态度诚恳,不断学习实践,一定能越干越好。”
面对“沟通”上的挑战,光靠心态好还不够,还要擅长观察和模仿。然而,去哪学,跟谁学,也是个问题。崔馨元说,幸运的是她选择了盛廷,律所提供专业的律师培训系统,为律所的每一位律师打造优良的学习支持平台。其中,如何与当事人沟通是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崔馨元珍视每一次参加培训的机会。
同时,团队协作、共同成长的律所氛围,也让崔馨元从中学习了不少沟通技巧。律所里,无论是毕文强主任、马娜律师,还是张晓燕律师,他们都是实干家,不摆领导架子,遇到问题及时沟通,他们都会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
有一次,崔馨元承办一起征拆案件,需要与当地多个行政部门沟通,她怕自己“镇不住场”,于是请毕主任亲自出马,和她一起约见了几个行政部门的领导。当天,由于她的疏忽,提供的协议方案里,并未清晰指明此事主要负责的部门,其中一位领导直言不讳地指出来,崔馨元一下愣住了,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的窘迫。然而,毕主任以退为进,以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轻松化解了危机。
谈判结束后,毕主任陪崔馨元做了复盘总结,并鼓励她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误而否定自己。崔馨元深刻吸取了这次的教训,也从中感受到律师在沟通中随机应变的魅力。她直言,自己是一个特别注重工作环境的人,好的工作环境能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果说,盛廷是一片沃土,崔馨元就是一颗小小的种子,播种在这片土壤里,能吸收到充足的养分,生根发芽。
年龄最小的组长
入职半年,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崔馨元被举荐为项目团队的小组组长。“当时我是我们组里年龄最小的,而且才来半年,感觉许多事情都没弄明白。”面对新身份的转变,一开始崔馨元有些忧虑。无论是年龄,还是资历,当组长这件事,总让她有一种“不配得感”,她怕自己搞砸了。
团队领导理解她的心情,经常给予她肯定:既然团队选择了她,就说明她能胜任。毕主任说:“自古英雄出少年,盛廷一直在培养精英团队,馨元是年轻的精英团队中的一份子。我能看到她的锐气,这在律师里是难能可贵的。”
崔馨元不愿辜负这份期望,决定挑起担子。当组长的首要变化,是微信群变多了。以前崔馨元只需要处理自己承办的案件群消息,现在她“潜水”在每个组员的案件承办群里,协助组员沟通案情。
以前她觉得沟通是件难事儿,在历经半年的锤炼后,她从被动逃避到主动出击。每天上午只要有时间,她都会先把每个案件承办群里的消息过一遍,发现哪个群里案情遇到麻烦,或者哪个组员向她“求助”,她都会第一时间跑去沟通,充分了解案情,帮他们一起寻找解决思路。
协助组员处理案件,使她变得更加谨慎。“以前自己承办的案子,我可以直接给当事人答复,如果当事人不满意,骂我也就骂了。现在,我处理他们的案子,即使能直接答复的,我还是习惯先去检索,找出具体的法条依据;不能直接答复的,我会向上级反馈,制定好方案后,再给他们答复。”她说:“如果因为我没做好,而导致他们挨骂,我会很愧疚。”
崔馨元很关注组员的情绪,她觉得情绪稳定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妥。所以当察觉到组员情绪不佳时,她会主动倾听他们的烦恼,有时还以开玩笑的形式,把自己相似的经历说出来,希望能为他们分忧。
组里成员从十余人扩增到二十余人,崔馨元肩负了更多的责任。以前,她工作上有顾虑会找马娜律师倾诉,马娜律师鼓励她放手去做,说出了问题还有她们在。现在,新来的组员找她倾诉,她也会说:“放手去做,出了问题还有我们在。”
入行两年,崔馨元已经能独当一面,组员们也很信任她。无论是律所粉丝见面会的现场答疑,还是法庭上的开庭辩论,她都在前面带领组员“冲锋”。可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她很谦虚,但也有野心。
年轻就要去经历
社会对年轻律师有一定的偏见,主要质疑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而打破偏见最好的方式是用实力证明自己。俗话说,刚想瞌睡,就递枕头。最近,盛廷律所把一个涉及上千万赔偿的土地合同纠纷案交给崔馨元团队承办。
委托人是一位社会阅历丰富的经商人士,在得知盛廷把他的案子交给一个执业不久的年轻律师时,他先是质疑,后来直言对这一安排的不满。开庭前的周末,委托人忧心忡忡,专程从外地赶来北京,要求一定要见主办律师,看看这个年轻人究竟有什么本领。
“年轻有年轻的好处,很多事我敢去做。”崔馨元说,年轻律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专研案件本身,年轻律师也更有冲劲,遇到困难不逃避,敢去做很多事。在承办案件上,崔馨元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那天,她拿着数十页纸的代理方案,在律所和当事人面谈了两个小时。面谈结束后,委托人当着大家的面说:“别看她年轻,我对她很有信心。 ”
案子一共开了三次庭,庭审过程十分曲折。崔馨元团队顶住了压力,在法庭上据理力争,几番博弈后,为当事人取得了满意的诉讼结果。事后,委托人给她送东阿阿胶,以感谢她为了争取他的权益,屡次熬夜奋战的辛劳。
律师既是文臣也是武将。在法庭上,有时候觉得法官太偏向征收方时,崔馨元会跟法官和对方吵起来。同时,她能头脑冷静地输出观点,不会被对方带偏,更不会被对方吓住。她说:“年纪小我也不害怕,惧怕权威这些肯定是不存在的,要是怕的话就不会来做律师了。”
从事律师这一行,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使是业界有名气、有威望的大律师也不例外。崔馨元说,案子的胜败,不单取决于当事人提供的材料和律师的开庭表现,还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现行的法律、案情的事实、法官的价值判断等因素都会影响案子的胜败。
而胜不骄,败不馁,是她面对成败的态度。在她看来,胜诉能给人带来信心,败诉能磨练人的意志。作为律师,不能因为个案的失败,而浇灭对法律的热情。在推动法治建设进步的道路上,律师犹如一只只小蚂蚁,一只蚂蚁力量微不足道,但一群蚂蚁一定能做到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这不是空谈,也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团队里年龄最小的组长,崔馨元不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她只是一直尝试去做好。她的律师生涯才刚刚拉开序幕,她不知道自己能走多快,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
她就像一叶轻舟,在崇山峻岭环绕的江河里前行,她对正年轻的自己说:“去经历吧,无论好坏。轻舟在过万重山。”
如果您有征地拆迁相关问题需要咨询解决:
--------《《《《点击一对一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