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的一篇《山东合村并居何必拆农民房子》 的文章,引爆了舆论。
合村并居网络热议
此前,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召开的《山东省村庄布局专项规划》等项目和技术规程的专家研讨会,是贺雪峰教授这篇文章的基点。
关于合村并居的文章,只要你点开文章下方评论,就能看到,引发对山东合村并镇热议的绝不仅仅是因为一场省级会议的召开,而是因为执行难、问题多。
“威海农村,我们村集体投票反对了。”
“一平给你补四五百块钱,把你的房子扒了,最后倒贴十几万才能买楼住。”
“村里搭建铁皮屋的那会正逢小麦上穗结果实的时候,田野中长了快一季的小麦直接被平了然后建铁皮屋。虽然几亩地粮食价钱不多,但至少也应该缓缓时间,等到作物成熟。”
“安置房一般面积不大,且简陋,赔偿少,买新房加装修的钱够你在原宅的基础上盖个好几倍的平房;你现在没车,拆了之后也没车,还可能离车更远了,车库?拆了以后买车库比你盖房子都贵。”
网络上的声音很多,支持和反对形成两极分化。
那些支持合村并镇的,原本家里就在镇上买了楼房,计划要买房的钱早已经准备好了,老家的房子早就不住人了;那些反对合村并镇的呢,语气里往往带着无助和不知所措,有愤慨,有无奈。
在合村并居进程中,干部们心里犯嘀咕,合村并居不就是为了农民吗,住好房子过城里生活,你们子女不都是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吗,这是惠及后代的事,受益的是农民,农民有什么不情愿的呢?面对干部们的不解,农民也是憋了一肚子的话,上楼就是城镇化吗,不想搬家、不想拆迁行不行。
从网络上的声音,也可以看到,农民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不能否认合村并居有诸多利好。比如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集中供暖,身边就有大医院好学校;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更高了,复垦的土地使农民的耕地增加了,机械化作业让种地的农民更省力了,土地合理划区让生活更有序了。
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年轻人回乡就业享受亲情温暖,理想化的合村并居是这样的,可实际上农民的心声是怎样的呢?
农民在担心什么?
1、乡土是根,祖屋是命。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生于土地,归于土地,尤其是在孔孟之乡的山东,安土重迁,土地不仅是养育人的土地,更是乡土。
祖屋更是几代人的归属,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住宅,还承载着一个家族的精神和记忆。即便不是祖屋,那也是一个家庭的避风港,老人有所居,在外拼搏的子女累了倦了,承受不了大城市的压力,还能回到家乡,有个退路。
实际情况呢,很多地方的合村并居,房屋遭到强拆,辛苦攒下的钱还要补贴本就不想住的楼房。
2、住楼房≠生活便利
合村并居的初衷是土地集约化,建立生活社区,配套学校医院超市公园等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可是在实践中,配套的高水准资源在哪里?
农民看到的反而是对生活产生的诸多不便,农民上楼了,农具放哪里,耕地远怎么办,老人腿脚不便怎么上下楼......
3、所出大于所得
除了对乡土的眷恋、对生活便利的担忧,农民更担心的是未来的生计。
一方面,安置补偿费用低。
很多地方为了响应国家土地政策,罔顾自身财政条件限制,盲目大拆大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又成了闲置土地。
原则上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先建后拆,可实际上很多地方却是没有安置,遭到强拆。
有补偿费用的呢,甚至都没有达到原房屋修建成本,几百一平拆房子,几千一平农民贴钱买楼房。
另一方面,生活成本却提高了。
原来在自家小院种菜,喂养鸡鸭鹅,基本不用买菜,加上自家地里的粮食,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住进小区之后呢,装修费、物业费、燃气费、水费等等,住进楼里一天就需要一天的钱,现实重击是种地的农民依然种地,收入没有提高,生活成本却直线上升。
结 语
合村并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上农民安土重迁的传统,以及它对传统社会关系的打破、重构,都使之推行面临重重阻力。要想把好事儿办好,必须需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撰稿|苗盼盼
审稿|付顺托
编辑|马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