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审议通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正式公布,并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这一管理办法的公布,体现出有关部门对于永久基本农田的重视和保护。
什么是永久基本农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的规定可知,永久基本农田指的是按照一定时期阶段,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情况,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的意义有哪些?
永久基本农田的重要意义之一,则是满足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和关键,党和国家始终关注农村建设发展,重视耕地保护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正是遏制耕地数量下降、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永久基本农田还有利于在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冲突中,有效保护优质耕地资源。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农业的稳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永久基本农田意义重大,除了即将实施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土地管理法》中早已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的规定。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当前仍然存在耕地撂荒、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问题,以及违法占地的情况,对耕地保护造成切实危害。
以违法占地为例,其行为主要包括:未取得合法用地批准文件;使用非法手段取得用地批准;取得了合法有效的用地批准,然而实际用地面积超过批准的合法用地面积以及拒不归还使用的土地等。
其中,非法占用耕地、实际用地面积超过批准的合法用地面积以及拒不归还耕地,都将导致耕地数量和面积减少,可能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如果在耕地上进行非法排污、非法建设等活动,还可能造成耕地的破坏和污染和相关的安全隐患。违法占地不仅对耕地保护产生破坏,还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及农村发展造成影响。
非法占地会对耕地、耕地使用者以及农业生产建设造成许多危害。耕地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使用耕地进行农业生产是耕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理应受到相应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中规定,“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
202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这一举措有利于更加有效的保障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保障永久基本农业的有效开发利用。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对耕地进行保护、对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进行做出相应规定,体现出国家对于耕地的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