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经典案例
classic case
经典案例
classic case
盛廷律所 > 经典案例 > 精选维权案例
拆迁律师讲 | 刚性保护与民生赋能: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变革与实践
已被浏览29次 作者:北京市盛廷律师事务所 更新时间: 2025/09/22
关键词

四川某个山村的稻田里,收割机“突突突”地穿梭在连片田垄间,金黄的稻穗被卷入机身,碎秸秆均匀撒在田里。村支书老张站在田埂上,手里攥着刚算好的收成账,笑得合不拢嘴:“这片地以前被田埂割成碎块,插秧靠手拔、收割靠肩扛,现在‘小田变大田’,亩产一下子多了20%,村民每亩年收入能加400块——你看,隔壁老王他家俩娃的学费,今年都松快不少!”这热闹的场景,正是2025年10月1日即将实施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最生动的“预告片”。

 

1756712682485378.jpg

 

说起以前的基本农田保护,不少农民都有一肚子“苦水”。2011年修订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是把耕地管得严,但“管得严”没配套“过得好”,慢慢就显露出三大毛病:一是田块“碎得没法种”,划好的基本农田就像“切蛋糕”,切得太碎还不能动。二是“保护归保护,挣钱归挣钱”,旧制度只盯着不让占田,却没想着给农民补多少。以前一亩地补贴就几十块,不够买两袋化肥,“守着好地却没好收入”,不少农民觉得“保护农田是义务,却没享着啥实惠”。三是“只能种庄稼,不能搞花样”,想在田里搭个简易仓库放农具都不行,更别说搞点采摘、体验这些能多挣钱的营生,耕地的价值就卡在“种粮食”这一条道上。新《办法》最贴心的地方,就是解决了这些“老疙瘩”——它搞了个“优进劣出”的规矩,简单说就是“把差田调出去,把好田补进来”,只要总亩数不少、质量不降,就能把碎田拼成连片田。

 

浙江临安区更厉害,搞了23个整治项目,把1.1万多片碎田拼成大片田,平均每片从14亩涨到160多亩,3亩以下的“指甲田”少了1103块,现在拖拉机、无人机随便用,种地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不光田好种了,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新制度搞了个“储备区”,把整治好的、产量高的田优先放进储备区,这些田质量好、设施全,租给种粮大户或合作社时,租金能涨不少。


更让农民高兴的是,现在种田能搞“新花样”了。只要不改成房子、工厂,在田里建个灌溉渠、机耕道,甚至搞点农事体验都允许。


北京丰台有个向阳花公社,在100亩基本农田里搞“种地换东西”——城里人周末带娃来挖红薯、磨面粉,能赚“工分”,再用“工分”换公社的小米、咸菜。村民赵大姐在公社帮忙,每月能拿3000多工资,还能顺便卖自家腌的咸菜:“以前光种玉米,一年到头挣几千;现在又能拿工资又能卖特产,日子比以前滋润多了!”

 

1_网_328654366_拆除 一堆瓦砾 建筑工地机器袋工废料(1) (5).jpg


新制度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不是虚的——从种地的效率,到挣钱的路子,再到说话的分量,方方面面都有变化,以前是“被动等着政策帮”,现在是“主动靠着政策赚”。


以前碎田种地,农民最怕的就是“机械进不来,成本降不下”。


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搞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把碎田拼起来,还修了机耕道、灌渠。


以前农民挣钱,就靠“地里产啥卖啥”,遇上灾年还得赔本。现在新制度搞了“四条路”挣钱,再也不用“靠天吃饭”。


第一条 是“政府补贴托底”。各地都把保护补助涨了,广东梅州的陈阿婆算过账:“以前一亩地补30块,今年涨到35块,我家10亩地一年就多50块,够买两袋复合肥。政府这补贴不搞虚的,直接打我银行卡里,不用跑不用要,省心!”浙江德清县更实在,种水稻一亩补410块、种油菜补310块,种粮大户老郑种了200亩水稻,光补贴就拿8万多:“现在种粮不亏了,政府帮衬着,咱也愿意多种粮。”


第二条 是“好田卖好价”。浙江临安区把田的质量等级从10等提到8等,高标准稻田亩产达800多公斤,租给合作社时,租金比以前涨了300块一亩。村民老徐把5亩地租出去,一年能拿1.5万租金:“以前田差,没人愿意租;现在田好了,合作社抢着要,租金年年涨,比自己种还划算。”


第三条 是“搞点新花样”。除了种庄稼,还能搞休闲农业。浙江新市镇的养殖户老杨,以前只种水稻,后来试了“小龙虾+晚稻”轮作——上半年养小龙虾,卖的钱比种一季稻还多;下半年种晚稻,不耽误粮食生产。“现在一年能挣10多万,比以前单一种稻翻了三倍,村里不少人都跟着学”,老杨得意地说。


第四条 是“集体分红”。湖南高丰村让村集体牵头搞土地流转,帮合作社管田,每年能拿17万管理费,这些钱又用来修灌渠、买农机。村民老周说:“去年年底集体还分了红,我家分了800块,虽然不多,但心里暖和——这是集体的钱,也是咱大家的钱,比自己单打独斗强。”浙江洛舍镇更有意思,把土地当“股票”,集体统一流转后,收益按户分,村民老吴说:“我家3亩地,以前自己种一年挣3000;现在流转后,一年分5000,还不用自己操心,多好!”

 

新制度能落地,离不开政府“搭台子、送政策、保底线”;而要让全村人都富起来,也得靠政府领着大家一起干,不让一个人掉队。


以前政府管农田,多是“不准这么干、不准那么干”;现在不一样了,政府更像“服务员”,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浙江德清县农业局的李科长,每个月都要往村里跑好几趟。他说:“搞规划不能拍脑袋,得跟农民坐一起聊——哪块地适合种粮,哪块地能修机耕道,都得听他们的。比如之前想在某片田修灌渠,村民说会占了自家的菜畦,我们就改了路线,既不耽误灌田,又不影响村民种菜,这样政策才能落下去。”


虽然新制度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但实际操作中也有不少“小疙瘩”,得慢慢解开,让好政策更合农民的心意。


比如审批流程有点慢。有种粮大户反映,想把碎田整合连片,得县、省、部里层层批,等批下来,可能错过了播种季节。


还有补偿标准不一样。浙江、广东这些地方补偿高、租金涨得多,但西部一些农村,因为没乡贤垫资、没大企业来租,补偿还是偏低。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不是“管农民的规矩”,而是“帮农民的靠山”。从湖南高丰村的收割机轰鸣,到北京向阳花公社的欢声笑语,再到浙江径山村的租金账本,这些都是咱农民实实在在的好日子。就像高丰村的老支书说的:“咱农民一辈子守着田,就盼着田能多打粮、能多挣钱。现在这政策,既保住了田,又让咱挣了钱,还让咱有了说话的份儿,这就是最好的政策!”希望未来这政策能一直稳下去,配套措施再完善点,让更多农民守着自家的良田,种出好庄稼、挣到踏实钱,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才是“农田姓农、保护为民”的真意思,也是咱农民最盼的“好光景”。

盛廷律所咨询联系方式.jpg

评论拆迁律师讲 | 刚性保护与民生赋能: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变革与实践
最新评论

TOP